三重教育2023届高三3月考试英语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

单元测试示范卷 167
全国100所名校答案 全国100所名校答案
三重教育2023届高三3月考试英语答案试卷答案(更新中),目前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已经汇总了三重教育2023届高三...

三重教育2023届高三3月考试英语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目前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已经汇总了三重教育2023届高三3月考试英语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子以为然/拜赛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B.天子以为/然拜赛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D.天子以为/然拜赛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答案】C【解析】“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意思是“认为他说得对”,“然”前面不能停顿,据此可排除B、D两项。动词“拜”的意思是“授予官职”,“中郎将”为官职名,是“拜”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朔,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文中元朔、元狩、元鼎均为汉武帝的年号。B郎,官职名,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文中“以郎应募”,就是以“郎”的身份接受招募。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D,郡,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郡的长官称“守”,秦设天下三十六郡,郡下设县。【答案】B【解析】B项“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错误。郎,官职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骞不畏艰险,敢为人先。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张骞勇敢接受招募,率领一百多人出发,历尽艰辛,最终只有他和甘父二人回到汉朝。B张骞坚毅守节,忠于汉朝。张骞在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匈奴给他娶妻,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的符节,不忘故国,坚守汉使职责。C.张赛忠勇机智,不辱使命。张骞久困匈奴,伺机而动,成功逃脱后并未返回中原,而是几经曲折找到月氏,完成了与月氏结盟的使命。D.张赛富有远见,立功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汉朝献言献策,获得汉武帝的认可,二度出使西域的张骞分派副使联络西域各国,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道路。【答案】C【解析】C项“完成了与月氏结盟的使命”错误。由原文“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可知,汉武帝最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由原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可知,月氏并无返乡复仇的念头,张骞也未得到对方明确的态度,因此与月氏结盟的目的并没有达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5分)(2)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5分)【答案】(1)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将会扩大万里土地,招来具有不同习俗的国家(归附),使天子的声威恩德遍布天下。(2)(乌孙王昆莫)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侍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参考译文】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起初,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冒颜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蚊。”汉朝正想要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他娶了妻,并有了儿子,然而张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张赛得到机会偷偷逃跑,向月氏国西面逃去,到了大宛。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抵达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他们)进攻大夏国后,分割了大夏国的土地而安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高饶,很少有贼寇袭扰,国王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始终得不到月氏明确的表示,于是离开那里回国。他沿南山走,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被扣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国发生内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个人得以回来。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当初,张騫从月氏国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城各国的风俗民情。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等都是大国,只是军事力量薄弱,喜欢汉朝的财物:他们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较强,(认为)可以用贿赂引诱他们归附。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将会扩大万里土地,招来具有不同习俗的国家(归附),使天子的声威思德遍布天下。(汉武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是对的。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从盐泽往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汉武帝建议说:“鸟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侍奉匈奴,向奴派兵攻打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汉军国困,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没有人烟。蛮夷普遍看重汉朝的财物,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来,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汉朝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与乌孙联合后,从它向西的大夏等国都可以被招来成为汉朝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备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携带着价值数千万线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常做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向东居住在原来的地方,那么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作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击匈奴。”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长期以来一直臣股隶属于甸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騫在乌孙国滞留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便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各个附近的国家。乌孙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数十位使者,数十匹马,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趁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这一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命他为大行。在这以后的一年多里,张骞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使者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统辖的故地设置酒泉郡,逐渐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成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答案】A【解析】混淆是非,原文中“中国古代也有科学,甚至曾经遥遥领先过”是一些人的观点,也是作者质疑的观点。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从未有过希腊意义上的天文学,谈何领先与落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却明显缺乏文化自信。B.中国天文学的研究动机主要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中国没有产生希腊意义上的天文学是因为天人合一的观念。C,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工具理性”有纯粹理性的后盾一希腊哲学,希腊人认为天界是“几何的”,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探究行星。D.为了证明中国天文学推测有误并不必然证伪推算的理论,文章列举了张九龄在《贺太阳不亏状》中解释“当食不食”原因的例子。【答案】D【解析】A项,“却明显缺乏文化自信”于文无据。B项,以偏概全,“中国没有产生希腊意义上的天文学是因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推断错误,希腊天文学的产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一源自希腊哲学的纯粹理性,而中国的天文学却没有这样的纯粹理性作为后盾。C项,偷换概念,“纯粹理性的后盾一希腊哲学”错误,希腊数理天文学“工具理性”的后盾是“希腊哲学的纯粹理性”,而非“希腊哲学”。12.具有礼学性质的中国天文学与具有科学性质的希腊天文学,在研究上存在哪些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研究动机:中国天文学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制度;希腊天文学研究动机出于对理念世界的尊崇(对理性的执着)。②研究任务:中国天文学的首要任务是观测、记录和分析天象;希腊天文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行星方位和运行规律。③研究方法:中国天文学的“工具理性”没有纯粹理性作为后盾,“天”是一个人格化存在;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工具理性”源自希腊哲学的纯粹理性,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ancheng.com/a/34662.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