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联考
陕西省高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二)2历史(YC)答案
2024-11-09 23:46:25
10
陕西省高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二)2历史(YC)答案
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上进联考更专业更放心一站式考试服务专家(2)趋向:贵族化;等级化;文官通才原则。(2分,任答一点即可)负面效应:加剧社会分化,激化社会矛盾: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影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形成重文轻理的社会风气,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19.【答案】(1)目的:整顿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缓解贫困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2)相同:司法人员深入基层社会;司法实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法官的作用突出。(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不同:前者强调分权制衡,后者注重人民参与;前者在法庭审理,后者是就地办案;前者执行封建王室指令,后者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20.【答案】示例一(12分)论题: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论述:从国家治理的体制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自秦汉以来,中国便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历经朝代更迭,却始终保持着其核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论是汉代的郡县制,还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乃至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都是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进行创新和完善。这种制度上的连续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国家治理的理念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同样显著。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强调“以民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各个朝代的治理实践之中。无论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还是法家的“法治”理念,都体现了对民众利益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理念上的连续性,使得中华文明在历经风雨沧桑后,依然能够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综上新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历史的绵延不绝上,更深刻地体现在国家治理的体制和理念之中。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弘扬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精神,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示例二(12分)论题:中华文明在“向内凝聚”的过程中绵延不断。论述:从治国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得益于其政治体制的稳定与传承。自夏朝建立世袭制以来,中国便步入了国家形态的轨道。商周时期,内外服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王权,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政治结构。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治理体系。这种政治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还体现在其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上。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族和血缘关系,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变迁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中国社会还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使得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够关注社会整体利益。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得益于其政治体制的稳定与传承、文化传统的深厚与包容以及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家庭观念的强化。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向内凝聚”特质。正是这种特质使得中华文明在历经沧桑后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性和连续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示例三(12分)论题:“向内凝聚”的特质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基础。论述:在统治层面,宗法制度强化家族与国家联结,形成稳固的权力网络,确保了夏商周的政治稳定与文明传承。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为中华文明的交流与传承提供了政治保障。在社会层面,儒家思想倡导仁爱与礼制,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民众认同,构建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体系,有着显著的“向内凝聚”的特征。这种向内凝聚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精神基础。这两大层面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韧性,即便历经风雨变迁,仍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展现出独特的连续性与生命力。高二·历史第3页(共3页)
本文标签:
【在小程序中打开】
搜索一下,直达结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