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5届高考滚动检测卷(一)1历史试题

38

高三2025届高考滚动检测卷(一)1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高考滚动试卷
    2、2024高考滚动提升卷历史
    3、2023-2024高三单元滚动卷历史
    4、2023-2024高三滚动卷答案
    5、2023-2024新高考高三滚动测试卷
    6、2023-2024高三单元滚动检测卷历史答案
    7、2024高考滚动检测卷地理
    8、2023-2024sa高三单元滚动测试卷历史
    9、2023-2024高三考点滚动提升卷历史
    10、2024高考考点滚动提升卷历史答案
出现地主阶级抵抗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他们一直在探索救综上所述,西方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深重的灾亡道路,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魏源尚未难、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知识分子肩负起民族的使命,认识到西方崛起的缘由,排除D项。不断推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8.C维新派通过对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提出了以进化论为基示例二: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础的“必变”理论,通过对洋务派的批判,提出了以统筹全局近代西方的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和重点突破的“全变”和“变本”理论,维新派的反击和批判,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近代回答了“为何变”“如何变”等问题,促进了变法理论的形成和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和探索:地主完善,政选C项;维新思想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抵抗派的“开眼看世界”以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与要求,在当时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等,形中不可能普及,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在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形色色的思想和主义层出不穷,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一战爆发不断加深背景下出现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排除B项;前后,事实证明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随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利,更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使中国认清维新思想中西融合的理论特色表现在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即“托古改制”,排除D项。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同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开展,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开始接受并宣扬马克思主义,9.A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凡是一个国家颁布的法律必并以此作为新的救国出路。须由人民参与才能成为真正的法律,如果是一个人或者是少综上所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偶然数人的意志,就不能成为法律,这体现出一定的主权在民思的,而是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上不断探索而做出的决定。想;一个国家中人与入在相处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应(“示例”只作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推答案,考生拟定其该以契约为手段,这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思想。由此可知,梁他论题,阐述合理亦可。)启超的思想中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A项正确;材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料未体现梁启超思想的局限性,排除B项;维新变法时期的“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成为‘变”的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是从西方的视角,且“否定了”表述绝起点”可拟定论点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梁启超恩想的价值和意义,未涉及资然,考生可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但最后的结果都以失败而告10.B据材料分析可知,学衡派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在新旧思终,五四运动后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由向西方学习转向想的辩论中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故选B项;A项说法正学习苏联,接受马克思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他角度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学衡派“守护中国文化本位”,致力于贯言之成理也可。通调和中西文化,排除A项;学衡派与启蒙知识者的辩论焦加餐练23点不是在文化继承上,而是在是否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上,排1.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除C项;据材料“他们试图将中西古典传统融合、将新旧之学贯通”可知,学衡派试图调和中西文化,“难以调和”表述人口众多,商业和工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阶层的抗争意识更为强烈,而北京的工商业规模不大,绝对,排除D项。难以掀起具有全局意义的罢工、罢市斗争,因此“三罢”斗争11.B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并结合首先出现在上海,A项正确;B、C两项是北京与上海的共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与维新点,不能解释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排除;D项是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有关,都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源,排除。求,B项正确;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有2.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推动了马克思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主义的广泛传播,促使《新青年》在翻译外国著作时,由以文不属于三者的共同点,排除C项;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并不以学类为主转变为以政治类和社会类为主,B项正确;文学革命反封建专制为最终目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革命,与材的统治位,排除D项。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1918一1920年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12.B据材料中时人说,法不一的观点可知,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性质设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兴起,有人认为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受一战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的影响,有人认为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这说明思想潮流受展,排除D项。到多方因素影响,即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3.D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进步刊物宣传社会主义,说明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并没有涉及其研究进程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D项正确;“共识”说法绝对,排的深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受到多除A项;表中只是部分刊物,不能得出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方因素的影响,设有体现中西方文化实现全面融合,而且的主流,排除B项;表中只提到上海、北京和长沙三个城市,“实现全面融合”的说法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能得出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而非性质,新文化运4.D根据材料分析,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不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其性质并不是难以判定断扩大,并且在工人阶级中宣传,反映出其与工业运动相结合,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与阶级基础不断扩大,条件排除D项。日益成熟,D项正确;“开始”说法无法说明,排除A项;材料13.示例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升华和深化的中只是在杂志上宣传,不能表明全国性工人运动高潮到来,过程。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不能证明指导了工根据唯物史观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人运动,排除C项。会存在的反映。鸦片战争后,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5.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二大认为工农联合革命是中国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鸡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革命成功的保证,并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这是对当时中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外来入侵,林则徐、魏源等仁国民主革命的客观分析,A项正确;中共二大没有提及与国人志士,大声疾呼“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民党合作的事宜,排除B项;中国农村革命新道路是“工农武次鸦片战争,在西方的刺激下,开明地主阶级希望“师夷长装割据”道路,出现于秋收起义后,排除C项;当时国民革命技”以自强,进行了洋务运动,通过“中体西用”开启了中国还未开始,且中国共产党没有独立领导国民革命,排除D项。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6.B根据材料“我们党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重大意义”“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可知,中共动,此后中国更多的人追求民主、自由,为中国政治的近代三大上,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化而奋斗。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重视广大农民的力量,说明中共176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