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2025届名师原创模拟卷(一)1语文(XS5)答案

38

[高三总复习]2025届名师原创模拟卷(一)1语文(XS5)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学年名校名师高考模拟仿真卷二
    2、2024年名师原创模拟
    3、2024年名师原创模拟的卷子及答案
    4、2024名师原创模拟试卷
    5、2024年名师原创语文二答案
    6、2023-2024学年名校名师高考模拟仿真卷3
    7、2023-2024名校名师高考模拟
    8、2024年名师卷
    9、名师原创模拟二语文2024
    10、2024名师原创卷答案语文
“明得”是指与自已本心互相发明、明确心之本体并能落实于事的读书体验。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不是为了记通,领会和理解也只是读书的“第二义”。那么读书的“第一义”是什么呢?他认为,读书实际上是内在良知与经典文献相互印证的过程,读书是为了帮助人明白自家的良知本体,因此证明良知本体之所在并着实松照良知行事才是读书的第一义。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以外在的文字来激发良知的觉醒,“读书以开其知觉”。良知一觉,才是真正“明得”。就读书一事而言,“明得”指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良知,在良知上用功能够彻底“晓得”经典之义,融会经典之义,讲求与自我意识的相互验证:另一方面则是致良知,真正超越经典文本的文义而将道德工夫用到实处,其目的是解决人生的困惑与问题。读书的“明得”之境,在于通过“读书”来激发良知的自觉,进而以经典文献验证良知之觉,并在处理伦常事务中落实良知之觉,这就是真正的“明得”,也才是“知行合一”。进而言之,在读书的过程中,“记得”“晓得”都服从于“明得”;一旦“明得”,则“记得”“晓得”无须刻意计较。王阳明将道德自觉与道德践履置于文字记诵、文义理解之先,这对人们在读书活动中超越文本局限,从而挺立自我意识并以解决实在问题为指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摘编自朱承《记得、晓得与明得:王阳明论读书三境》)材料二:、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他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这一解释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干“学习”的本义在朱熹看来,学习既包括“求知求能”,也包括“力行”。他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在读书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上,朱熹提出读书须主志自主。朱熹认为,“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理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他说:“学者大要是立志。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朱熹认为立志对于读书来说意义重大,“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重视读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包办代替:“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这种对自主学才、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倡导,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人捉高学习效率。同时,朱熹倡导读书要虚心。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根功耳。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之贤之竞,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朱熹所说的“虚心”,有“不先立致论”和“专心致志”两层意思。“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专心致志”指不被通杂念干扰,一心一意读书。他说:“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摘编自马有《朱熹论读书》)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得”之说体现了王阳明对读书之境界的认识,“记得”“晓得”“明得”是由低到高的三种不人竞同读书境界。民希阝.下阳明认为,读书人不读儒家经典,而把粉饰自我、取悦当世作为读书作文的目的,这是儒学渐五渐接落的原因。C.就“学习”的本义而言,把“学”解释为“求知求能”,把“习”解释为“行之不已”,比孔子的“学而“五了概时习之”更恰切。D朱:认为,“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别人不能越俎代庖。这个观点对今人读书治,而学也有重要的意义。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