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联考卷(六)6试卷及答案答案(语文)

27

[云南省]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联考卷(六)6试卷及答案答案(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得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真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謇谔之辈,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谓之为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荧惑视听,郁于大道,妨政损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盖为此也。”太宗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诚如圣旨。”(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诚信》,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自兹[A]厥后[B]渐恶[C]直言[D]虽或勉强[E]有所容[F]非复[G]曩时之[H]豁如。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文中指好,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的“善”意思相同。B.为,文中指治理,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为”意思不同。C何由,文中指从哪里,与《岳阳楼记》的“吾谁与归”的“谁与”结构相同。D向,文中指如果,与《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的“向”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假装发怒找出朝堂之中的奸佞之人,唐太宗直接拒绝了。B魏徵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不能偏废。C魏徵认为,唐太宗在太平盛世下已经不再接受正臣的谏言,这将导致国家的毁灭。D.从最后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努力推行仁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5分)(2)仁、义、礼、智、信,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5分)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