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联考
2024年全国100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样卷(二)2[24·(新高考)高考样卷·语文·Y]答案
2024-05-02 00:54:32
31
2024年全国100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样卷(二)2[24·(新高考)高考样卷·语文·Y]答案
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则主张“刻雕众形”。庄子认为学道者的“大宗师”,就是“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大匠—造化。“此所游已”,造化之技与体道之游是同一的。老子是反对技艺的,“朴散则为器”:他主张放弃技艺,“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庄子放弃了老子的朴器观,认同技艺通道,主张“雕琢复朴”。(《庄子·大宗师》)王弼注“朴散则为器”,亦将老子之“朴”字释为“真”。“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钟泰注“雕琢复朴”说“还其真也”。但是,老子之“真”,是本根之道,是先于人而超人的本体一一“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而庄子之“真”,是由“真人”定义的一“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因此,同样言“朴”,若归之于真,老子立足在人外之道,庄子立足在道中之人。其次,老子之“朴”,因为是自然本性,因此只需要抱守与复归。庄子之“朴”,只有真人可实现,“雕琢复朴”,即“复朴”并非向老子式的终极原始的复归,而是一个游于万物、同于造化的创造历程。老子之朴归宗于一实然精微之道,庄子之真实行于人生当下游化之境一与造物者为人,游于一气之化。老子守朴反技,故主张“绝圣弃知”:庄子崇真尚技,故主张“真人真知”。两者分别的真义在此。庄子主张以造化为师、自然神遇。他认为有限的技艺可以借助于勤奋精专的训练达到物我合一、化技为道的境界。这个境界可以概括为“以化为神”的技艺境界开辟了中国后世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核心原则。后世论艺术所采用的基本观念“神”“妙”“逸”“自然”,都出于庄子的“神”,并且归于庄子的“化”。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之“艺”,归根到底,就是以庄子哲学精神为基始的技达于神、而形入于化,即“出神入化”一“此所游已”。一一(肖鹰《庄子美学辨证一一刻雕众形:驳“技外见道”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庄子的技道观,后世出现了“技进于道”“技通于道”“技中见道”“技外见道”等诸多阐释,这表明需要正确诠释庄子本义。·B.解牛不再只是谋生手段而上升为实现人生之道的途径,使得庖丁能够在解牛过程中展现出音乐舞蹈之美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C.作者认为,庄子之所以推崇庖丁之技,在于庖丁将有限的技巧与自然融合实现了体道之游与造化之技的同一。D.庄子崇真,认为它产生于真人之后,存在于人生当下游化之境,与造物者为人,游于一气之化,故主张“真人真知”。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作为技术的主体与作为技术对象的物建立深刻而密切的关系,才能实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一系列造化活动。B.“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造化归根到底也是“技”,只不过天地是容器,人与万物是造化的技术对象。
本文标签:
【在小程序中打开】
搜索一下,直达结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