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联考
四川省2024年宜宾市普通高中2021级高考适应性考试(宜宾三诊)试题(语文)
2024-04-26 14:58:10
22
四川省2024年宜宾市普通高中2021级高考适应性考试(宜宾三诊)试题(语文)
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木撤掉菱角,怎么能够符合孝道呢?”柳宗元认识太浅陋。子木是楚国上卿中德才兼备的人。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才使他改变了合乎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小人。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为国家主张,有的辛勤指导别人修养道德,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如此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关心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浅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常情的做法。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儿子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他读过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她使用过的用具,这些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15.(3分)D(“都叙写了屈原的典故”错,两诗都是以屈原人生境遇为背景来写作的。)【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的基本理解以及分析能力。A项,理解表达技巧与诗句之间关系;B项,理解结构与叠词;C项,理解两句内容之间关系;D项,理解内容的性质与表达方式。16.(6分)①戴诗的核心字是“怨”,王诗的核心字是“道”。(2分)②戴诗表达了对屈原深怀怨愤的同情之情。(2分)王诗表达了对屈原忠君爱国的崇敬之情。(2分)(“屈子怨何深”,给1分;“骚人道不沉”,给1分;“深怀怨愤”,给1分;“同情”,给1分;“忠君爱国”,给1分;“崇敬”,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诗篇结构的认知能力。很多诗词都以一字或一句为谋篇布局的核心。戴诗的核心字是“怨”,第一句即景起兴,诗人用眼前的沅湘水流引出对屈原人生的感慨,感慨中藏着全篇的试眼,即核心字,而用“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含蓄表现“怨”的情韵。王诗的核心字是“道”。诗人先用汨罗江水万古不变的“深”,来衬托屈原之“道”的永不沉沦,然后“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两句以渲染与拟人笔法表现“道”的性质。“怨”与“道”,结合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屈原作《离骚》原因的解释,可以推出:戴诗表达了对屈原深怀怨愤的同情之情,王诗表达了对屈原忠君爱国的崇敬之情。17.(6分)(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每空1分,如有错字,该空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情景默写。注意“淹”“菱”“逵”等字。18.①第一处“如一样”是比喻,将送饭的人比作云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送饭的人到来的期待与欣喜。②第二处“如…一样”是比较,将茄蒂的味道与茄子的味道比较,二者都给人清香的感觉,表现了“我”对北大荒茄子的喜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琢名、渔·高二年级期中测试一语文答案第4页(共5页)】
本文标签:
【在小程序中打开】
搜索一下,直达结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