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联考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4语文答案
2023-12-23 02:25:13
43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4语文答案
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百师联盟2024高三冲刺卷四语文全国卷
2、百师联盟2024高三第四次联考
3、2024百师联盟第四次联考语文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模拟示范卷,者乐山。”(《论语·雍也》)《说苑·杂言》中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说苑》之说是对孔子之言的发挥。德、仁、义、智、勇等,是人所具有的抽象的品德操守,但人可以在水这一具体物上看到这些品格。相比于道家,儒家更注重个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儒家更留意水与人格精神的共通性。道家则不同,道家更看重事物的本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这些说的是水的品质,而非水的品格,这与《说苑》中“所及者生,似仁”“主量必平,似正”之类的说法是很不相同的。因为在道家看来,“道法自然”,“天地不仁”,所以,水无所谓仁、义、智、勇,水只是“利万物而不争”。朱熹讲水的“本然之清”,恰恰是讲水的自然品质,而不是讲水的人格品德,所以,朱熹的比喻其实更接近道家。由水的“本然之清”,去体会“道”的本体之“一”。道之本体本来只是“一”,纯净的“一”。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三十九章)这里的“一”,是“纯一”之“一”,而道本来就是纯一、如一的,所以,《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言之“一”,其实不过是“道”的别称而已。苏辙解释说:“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天下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说的“一”,的其实就是道,如此之说可从庄子之言中得到印证。庄子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泥(摘编自罗安宪《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6期)也材料二:本在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方面,老子提出了一个与崇尚自然相关联的具有隐喻性的有观,点,即“上善若水”。纯从字面上来看,“上善若水”的含义是:最高的善就如同水。水之所以代表善的最高境界,是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从日常的经验中可以得知,水滋润万物,抚育生仁命;离开水,生命就无法生存。在这个意义上,水是人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G】语文卷(三)第2页〔共以页)【24·(新高考)ZX·MN·语文·QG】
本文标签:
百师联盟答案
【在小程序中打开】
搜索一下,直达结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