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卷 A10联盟2024年高考原创信息卷(二)2语文试题

547

1号卷 A10联盟2024年高考原创信息卷(二)2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一号卷a10联盟2024高三开年考语文答案
    2、1号卷a10联盟2024高三开年考
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竞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是指人的内心世界。B.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领悟人生意义及美感,提升情操、气质与人格境界,是唐诗宋词对现代人最大的作用。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D欲“忘言”而“得意”,反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反映出古代的优秀作家具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B对读者而言,李、杜、苏、辛的作品之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C.“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得意而忘言”“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都蕴含着具有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但两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不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3分)A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本文标签: 1号卷答案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