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学科素养练习(二)历史

126

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学科素养练习(二)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一)历史
    2、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第二次月考试卷七年级历史
    3、2023-2024安徽省七年级月考试卷历史(6)
    4、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素质考试题七年级历史
    5、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
    6、2024安徽省七年级大联考历史
    7、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
    8、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中检测卷历史
    9、安徽省2024至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二历史试卷
    10、2023-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月考试卷(七)历史
与■7义H1121.A此题采用2023年影响甚大的《翦商》思想主题,彰显中华文明的构建与世界领先,周公旦,即姬旦,删除并掩盖人牲盛行的历史(纲要下中亚非拉诸多文明,长期停留在人牲盛行上,落后于世界),确立周礼,后来儒家倡导克己复礼,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影响中国三千年,故答案选A。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度,周代时弃而不用,B错;春秋战国时,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C错;礼法并施为战国的荀子主张,D错。2.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代,各国皆修有防御性质的长城,故答案选C。并非北部边疆才有长城,题目问的是各国共同的职能,A错;长城是军事设施,不具有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职能,B错;战国七雄,征战不已,不是维护并立,D错3.B王莽篡权称帝后,进行复古改革,盲目照抄儒家经典,理想化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地主阶级和农民均十分不满,社会矛盾激化,故答案选B。绿林起义中的绿林指的是湖北绿林山,后世“绿林好汉”一词源于此,但农民起义是结果不是原因,A错;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社会矛盾本身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而盘剥百姓是与素朝的共同点,C错:灾害是引发起义的直接原因,不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D错4.A两份材料都体现出为湖南水稻种植创造了良好条件,结合当时的北民南迁,可见这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参见2020版教材西晋流民地图,流民主要流向长沙郡,长沙和洞庭湖属于湘北地区,故答案选A。修筑陂塘明显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非水患,排除B:材料无门阀士族信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而非政治,无法得出相应结论,排除C:长沙太守张仲景是东汉时期人,东汉长沙也有严重的流民问题和疾病,但与此题时间不符,排除D。5.B唐代统一,盛世繁荣,更有利于各种思想传播,玄奘注重宣传,开宗立派,对民众传播佛法,比聚焦于佛教内部戒律的法显,社会影响更大,因此答案选B。法显早于玄奘,A错: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人物也是众多,不构成扬名天下的主要差异,C错:皇帝的支持有影响,但不具有决定性作用,D错误。6.C材料反映出宋朝打破门第之见,小官门户、儒生驸马、宗室嫁富商,这种多样性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反映,故答案选C。唐代门阀受到一定冲击,但婚姻仍处处体现,而宋代已经没有,而非“一些冲击”,排除A:财富只是其中之一,排除B:宋代儒生地位提高,婚姻具有多种类型,D选项材料无法充分反映7.D金朝统治中原地区,女真与汉族民族交融,积极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影响日益扩大,推动金朝的社会教化,故答案选D。女真学的汉传统文化,不是直接全盘抄用南宋,A错:因俗而治、一国两制是辽,辽分设南面官和北面官,B错;材料体现的是文字文化的交流学习,和学用汉法的因果关系牵强,C错。8.D审题,聚焦“时间和地区”,学者根据量化统计,认为南瓜首先出现于使节往来的京冀而非贸易频繁的沿海有瓜种的南番也当为葡萄牙(新航路开辟控制马六甲等东南亚地区,又侵占了南瓜原产地美洲),认为是葡萄牙使节进京进贡,贡品包括南瓜,所以南瓜首先是在北京、河北地区种植,然后逐渐扩展到北方乃至全国,故答案选D。材料考证的是南瓜的传播途径而非原产地,排除A;《本草纲目》关于南瓜的记载或许不准确,但学者提供的是质疑与商榷,而非对本书的否定,排除B;东南民间贸易传入是李时珍的观点,是学者要反驳的内容,C错。9.B嘉庆皇帝下《罪己诏》的背景是天理教攻打皇宫,参见教材,诏书内容将具有专制权力的自己责任撇干净而怪罪于诸臣,故答案选B。内容既未深刻,也非核心,排除A;归罪于大臣,不是反思,排除C;嘉庆是清中期皇帝,道光帝以后才进入晚清时期,D错10.A《遗折》的内容是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身为总督,生前也不敢言说,可见是迫于旧势力的淫威,故答案选A。问题是生前不敢言西方制度这一现象,洋务运动成效或者民用企业发展都不是原因,排除B、D: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当时只限于极少数人,排除C。11.C时间处于清末,袁世凯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推动者,故答案选C。材料里的自治运动,与民主有关,但未必共和,亦可属于立宪,排除A;材料所述属于清末新政和立宪范畴,地方自治没有体现出袁世凯夺权的信息,排除B;武昌起义后才有袁世凯赞成共和以图大总统职位,D错。12.D个人主义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抨击封建伦理,主张独立自主,不为他人奴隶,这是追求自我的解放故答案选D。主张个人主义并不意味着反对集体主义,排除A;批评封建伦理,但并不是反对儒家思想的积极面,陈独秀是主张一分为二的,排除B;材料的推己及人,不是儒家的忠恕之道,材料已经表达对儒家“忠”的批判,C错。13.C工人阶级政党建立政权,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满足农民、工人的要求,有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故答案选C。1930年,十多个根据地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民族革命战争指的是抗日,排除B;根据地的高潮和数量,是在1930年夏,十多个根据地,遍布十个省,D错。14.D重庆军,指的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日军队,材料反映出日军的失败,而盟军是在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基础上建立的,其时间是1942年,对应这一时间和事件,当为第三次长沙会战,故答案选D。百团大战为1940年,是八路军的敌后抗日,A错:忻口会战为1937年,当时重庆陪都尚未正式确立,B错:皖南事变是1941年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事件,C错。15.B注意审题,数据只是中美贸易额,全国数据则通过比重换算出来,根据1950年、1951年中美贸易总额所占外贸比重,可换算出解放后外贸总额远高于解放战争时期,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推动外贸发展,因为1951年【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中美贸易受阻,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所以总量是增长的,故答案选B。1949年奉行一边倒政策,1950年贸易猛增,“削减”不符合事实,1951年的暴降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制裁的结果,A错:1946一1949年的中美数据是非常明显的年年下降,C错;1950年,中国对美出口额约等于解放前三年总和,该年有一个暴增,D错16.D注意时间的界定,到1957年,1956年中共八大确立的思想与方针没有延续下去,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经济建设中的人民内部矛盾也被视为阶级矛盾,探索受阻,故答案选D。1956年“百花齐放”方针针对的是文艺而非经济,A错:“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被称为八字方针,于1961年正式提出,排除B;材料涉及农业、工业和商业,而不仅仅是工业化,排除C17.(1)原因:商周以来的政权和社会,以及儒家文化,均有重史传统;(2分)史官独立,秉笔直书,树立了史学地位和史官尊严:(2分)皇帝、大臣行为被史官所书写记录,受到监察制约。(2分)影响:从早期史官系统中,逐渐分化独立出监察制度下的监察官员;(2分)史官通过独立的历史记录发挥监察作用,是对监察制度的有益补充。(2分)(2)【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服务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强化阐述:在地方上,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豪强和郡守国相的监察;宋代的路作为一级监察区,四司皆有监察职能,知州旁设通判。地方监察系统日益完备,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而在中央,秦设御史大夫兼有监察百官职能;魏晋以后,专职监察的御史台走向独立,唐宋进一步形成台、殿、察三院制;明清监察权高度膨胀,甚至出现特务监察。监察制度一切服务于皇权,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而得到相应地建立、巩固和发展,已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评分参考:论题:2分,需含有监察或相关概念阐述:6分,两个史实事例共3分,相应的评论或原因分析3分18.【示例】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伴随着西方经济的入侵,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也得以产生和发展,但依然弱小;在挽救民族危亡中,通过向西方的学习,新文化运动推动民主、科学等思想传入中国,但中国整体封闭落后,民智未开。如何推动观念文化的转变,在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实践中,形成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两种思潮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们和一些知识分子及政治家,力倡“实业救国”,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近代工商业。这有助于积极壮大中国经济,与列强“商战”,在世界市场中崛起,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