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摸底卷语文2

36

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摸底卷语文2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摸底卷语文
    2、2023-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模拟调研试题语文二
    3、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3-2024高三一轮
    4、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语文
    5、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4
    6、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2024摸底卷
    7、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
    8、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2023-2024答案
    9、2023-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语文
    10、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语文二
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观点是片面的。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没有必然联系。B.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了充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C.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谈到《说“木叶”》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3分)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4分)5.两则材料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8小题。沼泽地芥川龙之介①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②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一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③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高一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8页)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