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一中2022届毕业班适应性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10111213141516答案ABD C DD DBACBCDAAB1.【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下’亦将‘四海’纳入其中”可知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故选A项;秦朝到清朝,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排除B项;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排除D项。2.【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中央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占半数,而经由其他途径人仕者较少,这表明当时选官的权力由中央主导,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在当时是主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处于门阀政治鼎盛时期,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隋唐时期逐渐被科举制取代,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模式三的古代中国政权有北魏、辽、金等,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D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模式一的古代中国政权有辽、西夏、金等,这些政权与同时期的北宋、南宋签订条约后,双方获得一定的安定,排除A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模式二的古代中国政权有北魏,此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模式二的古代中国政权有北魏,而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之际,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文化重心的南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且中国古代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文化重心的变化除了受经济因素影响也会受政治因素影响,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只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且美术家所在地域不能完全代表文化重心,因此,该研究者的结论不严谨,排除A项;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且着眼于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结构和发展规律,该研究者虽看到了经济因素的作用,并未从整体上考察,因此并不能说是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排除B项;该研究者所依据的史实并非不正确而是不全面,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明清时期各地农村集市数量增加的幅度大,这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农村经济商品化不断扩展,故选D项:根据表格信息计算平均数可知,广东和江西地区的单位面积内集市数量均超过了山东等地,排除A项;在表格中并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所以得不出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排除B项;区域经济专业化指的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劳动地域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或是生产集中在空间上的特殊表现形式,材料没有涉及劳动地域分工和生产集中,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6.【答案】D【解析】海防和塞防的争论说明当时清朝在东部沿海和西部边疆地区皆受到外敌入侵面临危机,且清政府无力妥善解决,反映了清政府国力的衰微,故选D项;近代外交观念的萌芽是指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向学习西方,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认为西方国家‘专在通商’”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外国侵华的本质,未能准确判断时局,故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这一争论仅能说明当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