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联考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等四县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考试试卷
2023-08-19 09:06:14
60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等四县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考试试卷
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材料二逃亡日本之初,梁启超结识了孙中山、陈少白等一大批革命派人士,深入研究并接受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说。1901年,梁启超发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鼓吹革命破坏,意图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在1903年赴美洲考察后,他认识到美国共和政治的弊端,撰写《新大陆游记》,对比中美两国历史和国情,探讨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又发表《新民说》,指出以当时之民德、民智、民力状况论,中国不宜行共和政体。他还借助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反对共和政体的《国家论》,确立了新的国家观,重回改良主义的政治营垒。摘编自邱丹丹《梁启超思想的内在理路及成因(1898一1906年)一变与常的交织》(1)根据材料一,说明1895一1898年间梁启超人生经历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的某一阶段作出合理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认识。(14分)【答案】(I)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发展。(2)第一次转变(1898一1903年):由温和到激进,由主张君主立宪到倡导民主共和。解释:角度1:从梁启超的个人经历和理论研究角度作答: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对日本文化和西方启蒙思想特别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研究。角度2: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和国情分析角度作答: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走向反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民党人的影响。第二次转变(1903年以后):由革命回归改良,由倡导民主共和复归君主立宪,主张开明专制。解释:角度1:从梁启超的个人经历和理论研究角度作答:对美国共和政治的反思;自身的阶级立场、“保皇”情结以及与革命党人的政治分歧;认为国民不具备实行民主共和的基础;受到伯伦知理反对共和政体的国家观影响。角度2: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和国情分析角度作答: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国内立宪运动的开展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认识:梁启超思想的转变始终以爱国救亡为核心,反映出他高度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类似三元里抗英、联省自保这样以局部自保为目的的事例逐渐减少,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显著增多。近代以来,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从此,中国不再以自己为中心,也不再以“华”“夷”思想来对待其他民族,而是开始正视自身的不足,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魏源、林则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及后来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及维新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领导和影响下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大致在1905年前后,民族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本民族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强烈感情,它一经产生,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摘编自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材料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摘编自李军虎《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特征。(6分)。87。
本文标签:
【在小程序中打开】
搜索一下,直达结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