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云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38

2024届云南省云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云师大附中高三2024第二次月考答案
    2、2024云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
    3、2023-2024云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
    4、云师大附中高三2024第二次月考答案语文
    5、云师大附中高三2024第二次月考答案
    6、云师大附中高三2024第二次月考答案
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十)疑是高雅、得体的行为,也更容易赢得贽见对象对自己的青睐。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且,中国古代文士还接受了庄子的社交观,认为君子之交重在道(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义,而诗歌交际恰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极好体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摘编自顾友泽、袁昕澄《论中国古代诗歌的交际性传统》)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当然是审美性,但在中国诗歌发轫期,审美性并不是诗歌的第一属性。到了文学自觉时期,诗歌具备多重属性,交际性得到进一步突显。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语言的一般功能,即交际功能,因而交际功能是诗歌本身的属性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诗歌的交际功能的产生与诗歌的起源是同步的。《国语·周语》云:“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国语·晋语·厉公》云:“在列者献诗。”献诗绝大部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或者作为外交场合的赞颂之词,或者为了表达某种政治诉求,或者为了缓和某种交际关系,或者引用诗歌作为自己某种观,点的佐证。到了汉代,献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这种传统被赋文作者继承,演变为献赋。献赋也大多出于功利A.中国古代诗歌在发轫阶段便具有交际性,只是当时的交际性目的。不如文学自觉时期的交际性明显。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献诗、献赋逐渐形成一个传统,该传B.《国语》收录了各种类型的献诗,如用于外交场合的赞颂词、表统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文人交际的特有方式,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达政治诉求的干谒诗等。某种文字的形式(包括诗歌)表达贽见、求官、问学等诉求,或将自C.在唐宋时期,中国古代诗歌的交际功能较为显著,诗歌成为文己的作品进献给所求之人。东汉末三国初,王粲、曹植等人创作了人基本的、常用的交际工具。较多的赠人之作,这些赠人之作具有较强的交际性。此后,文人之D.受献诗、献赋传统的影响,献诗的范围不断拓展,而献诗范围间互相赠诗成为常态。到了唐宋,尤其宋元祐之后,诗歌的交际功的拓展又使文人的社交生活更加丰富。能越发显著,诗歌也成为文人之间情感交流、戏谑取乐、人情往来的基本的、常用的工具。例如唐代举子为了博得一第,将自己平时得意的诗歌汇集起来进献给那些有可能帮助自己获取功名的权贵名流,而很多人的确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高第。另有一些人直接向皇帝献诗、献赋。如杜甫献《三大礼赋》于唐玄宗,后被授官;北答案B宋周邦彦献《汴京赋》于宋神宗,被授予太学正之职。甚至有一些解题分析“《国语》收录了各种类型的献诗”于文依据不足。人通过献诗赋获得重用。也正是基于献诗、献赋的传统,在高位者也常乐于发现、拔擢有才之士。他们对献诗、献赋之人,常常给予礼遇,而不以普通干谒者视之。受献诗、献赋传统的影响,文人在诗歌创作中进一步将献诗的范围拓展,除了具有较为直接目的的干谒诗,还产生了其他目的性不太强的出于一般交际目的的诗歌,如祝寿诗、祖饯诗、庆生诗等。这些诗歌丰富了文人的社交生活,并逐渐成为日常交往的工具,但它们的传播功能并不突出。儒家重视礼,更重视礼背后的精神实质,因而要求君子文与质相应。中国古代文人在交往过程中,虽然也重视馈赠礼物,但更重视情感。在诗人看来,在交往过程中,将自己的作品作为贽见之礼,或者在馈赠礼物的同时呈上自己为贽见对象而作的诗歌,这无23·D·语文-QG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