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联考
[衡水大联考]2024届广东省新高三年级8月开学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数学
2023-08-05 15:57:45
62
[衡水大联考]2024届广东省新高三年级8月开学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数学
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哪0黄山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953582计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元诗中,诗人对屈原既有肯定与同情,也有不赞同。元诗肯定屈原,主要是肯定其忠贞爱国的志行与高洁的人格。元诗对屈原忠贞爱国的肯定随处可见,如王旭《读(离骚)》中的“奸骨百年尘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秦衡《题燕穆之楚江秋晓图》中的“愧我无才重吊屈,忠魂千古有谁招”,而王沂的《题屈原渔父图》则点出了屈原的“眷春乡国心”,刻画了其至死不忘故国的忠贞形象。元诗对屈原的不赞同主要是反对其“独醒”、自沉泪罗。反对其“独醒”的元诗并不少见,如“一尊正候陶征士,莫学三闾爱独醒”(《次韵简苏昌龄学士仲铭禅师》)。反对其自沉泪罗的士人自古有之,仅汉代就有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但元代诗人表现得更加直接,喊出了“君莫学屈原,空葬江鱼腹”(于立《题醉卧图》)的话语。元代诗人对屈原志行及人格的肯定,对其遭遇的同情等,大多历代有之,并无新意。而对屈原“独醒”、自沉泪罗的反对,并非元代独有的,前代也有,后世也会有。在元代,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儒生不仅没有稳定的入仕之路,还被种种不平的措施压制。元代科举时废时行,曾被废弃长达七十余年;恢复之后,又分榜取士,即使中举,也仍然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士人们便认为“归隐山林”或“饮酒自醉”才是生存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元代文人在诗中否定屈原“独醒”、自沉泪罗也就不足为奇了。元人对屈原的志行虽有不赞同,但对屈原的作品十分喜爱和推崇。元代理学家吴澄就曾说,孔孟而下,人们乐传以屈原为首的数十君子之文。元人读《高骚》,在当时是随处可见的。元诗也可佐证,如“一灯深夜读《高骚》”(周霆震《戏笔》),“柴门尽日无人到,读罢《高紧》更煮茶”(李源道《暮春即事》)。元代诗人不仅喜爱读《离骚》,在创作上也有意学《离骚》。元初诗风承宋末,或承继四灵、江湖诗派,流于浮浅;或继承江西诗派,调字酌句,争奇斗怪。元人认识到这种流弊之后,主张“宗唐复古”,即古体宗汉魏晋,近体宗唐,以期扭转风气,这几乎是学界公认的。但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元人认为只有自然而然地表达性情,才能进一步破除元诗模拟、浮浅之风,所以主张由汉魏上溯到风、骚,继承风、骚中的“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所谓“性情之真”即“性情流出,自然而然”(吴澄《王实翁诗序),所谓“性情之正”即“哀而不伤”(《论语》),怨而不怒。屈原的作品不仅得“性情之真”,也得“性情之正”。如朱熹所言,屈原的作品虽然辞旨“怨怼激发”,然“皆生于健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是一种自然流出,不能自已的真挚情感。屈原的作品也并不是“怨君”,而是寄寓了其“忠君爱国春恋不忘之意”,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正人心”的作用,合乎儒家“吟咏性情之正”的诗教理想。元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如吴澄虽然认为诗“古祖汉,近宗唐”(《胡助诗序),但其也认为《诗《骚》性情流出,自然而然”,所以他说“言诗,颂、雅、风、骚尚矣”(《诗府霜珠序》。元代诗人不仅在诗学理论上主张人们学《离骚》,也进行了创作。据学者统计,元代诗人创作了将近340首骚体诗,占元代骚体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元代诗人肯定与同情屈原,不赞同其“独醒”、自沉汨罗,而对其作品十分喜爱和推崇。(摘编自陈静(元诗与楚辞)【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23-83C·2022.11.1122:32
本文标签:
【在小程序中打开】
搜索一下,直达结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