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1—2022上学期期末九年级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考试试卷

28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1—2022上学期期末九年级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目前答案城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材料二晚清以降,出现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的流民问题。晚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救助措施如蠲缓(免征或缓征赋税)和放赈等,但苦于国家财力支绌而贫苦无业之民却愈养愈多,深感“养民无术”。一些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国家的救济经验,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端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到“重教”在社会救济中的积极意义。当冯桂芬了解到荷兰设有养贫、教贫二局,极力主张摒弃中国传统的消极救济方式,学习西方“养教并重”的积极救济方式。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门针对从前轻教养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设立工艺所“兴养立教”,将“教养并重”推向全国。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救济和保障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演变,并简析其影响。(9分)【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救灾和防灾相结合;赈灾政策多元化;政府救灾为主;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6分,任答3点即可)成因:战乱较多,灾荒频繁;统治者注重社会稳定和社会控制;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的影响。(9分,任答3点即可)(2)演变:由“有养而无教”到“养教并重”(或答:由消极救济到积极救济)。(3分)影响:推动中国救济体系近代化;客观刺激民间救济兴起;对后世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利于引导国人学习西方。(6分,任答3点即可)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遭遇到天崩地解的空前危机,即民族历史上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这种危机早露端倪。早在鸦片战争以前,龚自珍和魏源等有识之士已经发现当时的盛世几近累卵。他们最先在历史领域展开对中国历史观的研究,以便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盛行复古(如言必称尧舜)、治乱递嬗和循环等历史观。龚自珍和魏源立于循环论历史视域,探求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及变革求存的出路。自此而后,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西学东渐的熏染,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和孙中山立于近代西方进化论视域,进一步探究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及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变革策略。摘编自陆玉胜《近代历史观的变革与启蒙》围绕材料中“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3分)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随后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进入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10分)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3分)提示:考生若从科技、外交等方面说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亦可。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