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易错题检测卷(试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易错题检测卷(试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目前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已经汇总了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易错题检测卷(试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14.C(“芳草迷归路”一句看不出词人的迟暮之情。)15.(1)表现手法角度:以乐景衬哀情。这两句描绘了莺在树上鸣叫,盛开的蔷薇花瓣上几滴露珠,晶莹剔透,散发出香气,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气氛,反衬了词人寂寞的心情。(2分)(2)写景手法角度:①多感官描写。“听得”句写听觉,“几点”句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暮春时的景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分)②注重描绘色彩。莺是黄绿色的,花有红色的、白色的、淡粉的,树是绿的,这些不同颜色的搭配,更能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词人的寂寞。(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D(原句标点为: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11.C(“崩”也指太上皇、太后和皇后的死亡。)12.C(孟达心中忧虑不安是不是因为文帝、桓阶和夏侯尚的相继去世,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在诸葛亮的多次引诱下”与原文“诸葛亮闻而诱之,达数与通书”意思不符。)13.(1)听说我起兵,应当上表奏报明帝,连续往返需要一个月时间,那时我的城池防守坚固,各军物资也准备充足。(“举事”“比相反覆”“诸军”各1分,句意2分)(2)申仪在魏兴驻守已经很久,擅自谎称秉受意旨刻印,多次假借名义授人官职,司马懿召见并逮捕他,返回洛阳。(“擅”“假授”“执”各1分,句意2分)文言文参考译文:魏明帝(曹教)听说诸葛亮在汉中,就准备大举出兵,向诸葛亮发起进攻,以此事询问散骑常侍孙资。孙资说:“过去武皇帝曹操征讨南郑,进攻张鲁,阳平之战身临险境,而后勉强取胜。后来亲自率兵救出夏侯渊的军队时,曾多次说‘南郑真像天上的监狱,中间斜谷之道简直是五百里石穴’,是说那里地形险要,庆幸能使夏侯渊的部队脱离险境。再者,武皇帝用兵如神,觉察到蜀贼栖息于山岩之中,看到吴匪流窜于江河大湖之上,都暂时容忍避开,不让将士效死力征讨,不争一朝一夕的气愤,这诚然就是见到必胜之机就战、知道进兵困难便退的战略。如今进兵南郑讨伐诸葛亮,道路不但艰难险阻,计算调集精兵、转运物资加上镇守南方四州,防范遏制吴国的水上进犯,共需兵力十五六万人,必然需要征发更多兵役,调集更多物资,全国因此骚动起来,耗费巨大,这确实需要陛下深思熟虑。防守的兵力和进攻的相比,仅仅需要一半的力量。只要就我军现有兵力,分别派遣将领据守各险关要隘,威力足以使强敌震慑,使我国边境安然无事,将士养精蓄锐,百姓也无劳役之苦,几年之后,我中原国力日益强盛,吴、蜀二敌必然自己疲惫不堪。”魏明帝于是放弃攻击。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六月,任命司马懿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率领所属军队镇守宛城。当初,孟达既受到魏文帝曹丕宠信,又与桓阶、夏侯尚关系密切。文帝去世后,桓阶和夏侯尚也相继死去,孟达心中忧虑不安。诸葛亮得知后便引诱孟达,孟达多次与诸葛亮通信,暗中答应归顺蜀国。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嫌怨隔阂,申仪秘密上表告发孟达。孟达听说之后,非常恐惧,企图举兵造反。司马懿写信来安慰劝解,孟达因此犹豫不决。司马懿于是暗中调集军队进行讨伐。诸位将领都说:“孟达已和吴、蜀两国交接串通,我们应先观察动静而后采取行动。”司马懿说:“孟达不讲信义,此时正是他怀疑观望之际,我军当在他举棋不定时,迅速解决他。”于是司马懿率军急速行进,日夜兼程,只用八天就兵临孟达城下。吴、蜀各派偏将进兵西城的安桥、木阑塞来援救孟达,司马懿则派将领分路抗拒。当初,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说:“宛城距洛阳八百里,离我所在的新城一千二百里。听说我起兵,应当上表奏报明帝,连续往返需要一个月时间,那时我的城池防守坚固,各军物资也准备充足。我的防区地形险要,司马懿必然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来,我没有什么忧虑。”等司马懿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报告诸葛亮说:“我起兵仅八天,司马懿便兵临城下,多么神速啊!”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春季正月,司马懿围攻新城,仅用十六天时间就攻下了,斩杀孟达。申仪在魏兴驻守已经很久,擅自谎称秉受意旨刻印,多次假借名义授人官职,司马懿召见并逮捕他,返回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