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同卷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新高考版)语文答案
衡中同卷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新高考版)语文答案,目前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已经汇总了衡中同卷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新高考版)语文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一些有成就的妇女.作者特别觉得盲人Helen Keller不容易.她既听不见也看不见,但她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作家.
解答 56.achievement 考查名词.of是介词,后接名词作其宾语.
57.well 考查副词.do是动词,要用副词修饰.
58.that 考查连词.no doubt后接完整的同位语从句时用连词that.
59.worthy 考查固定搭配.be worthy of being done意为"某事值得做",是固定搭配.
60.whether 考查连词.根据句意:它仅依靠你是否有决心做它.用连词whether.
61.as 考查固定搭配.so much as意为"甚至; 几乎",是固定搭配.
62.who 考查定语从句.分析句子结构可知这是一个定语从句,先行词an unlucky girl,在从句中作主语,用关系代词who.
63.nor 考查固定搭配.neither…nor…表示"既不…也不…".其含义是否定的,可连接任意两个并列的成份.
64.What 考查感叹句.由what引导的感叹句结构形式是:What+adj+名词+主语+谓语.
65.were 考查虚拟语气.在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句中,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时,主句用would+动词原形,从句用一般过去时(be动词用were).
点评 在一篇200词左右的语篇(短文或对话)中留出10处空白,部分空白的后面给出单词的基本形式,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填写空白处所需的内容或所提供单词的正确形式,所填写词语不得多于3个单词.要做好语法填空题,理解短文是解题的前提,扎实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是基础,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是必要的补充.考生须灵活运用语法知识,如单词词性、单词时态、名词单复数、连接词、代词、冠词等判断各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答完后,还要通读全文,核对所填单词形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语境.
【答案】
【1】B
【2】①“破例用普通话”表明曾先生的郑重态度;表现他对张先生的尊重与缅怀。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张先生的豁达与超脱;曾先生时不时会想起这句话,突出了张先生对曾先生的影响之大。
【3】①选材(或:人物):既写了抚琴打谱的古雅,也写了卖琴治病,托关系手术的俗事,雅俗交融;②语言(或:艺术效果)引经据典,偶杂文言,有典雅古风,又多用江南方言及日常生活用语,有生活气息;③主旨:既有对古琴人坚守艺术操守的赞许,和对美好情感的赞美,又有对世俗喧嚣的批判,主题意蕴丰富。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小余开琴行从侧面烘托了曾先生的精明能干,照应下文请托手术等情节。”错,小余开琴行在原文第七段,“开琴行”暗示小余与曾先生重新建立联系,引起下文。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结合具体语境“张先生的书房里挂有马一浮先生的一幅字,其中有两句他近年总会时不时想起”,吟诵两句诗句时用普通话表明曾先生的非常重视这件事,表明他郑重的态度;也表现他对张先生的尊重与缅怀。引用的诗句“他日移居山溪里,取琴为我召阳春”,表现了张先生豁达与超脱,曾先生“一人一琴回乡”就反映了这种人生态度;“曾先生时不时会想起这句话”,突出了张先生对曾先生的影响之大。
【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探究点往往不局限在艺术手法的某一方面,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谋篇布局的艺术,而是将目光放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写作技巧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艺术特色的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的意图或表达效果。解答此题时只要紧扣“俗”和“雅”两个字组织答案即可。首先从文章选材进行全文围绕“琴”展开,文章第二十六段“曾先生无事似的答了句:你住院期间,我托小余把‘晦庵’卖了”,由此可见雅俗交融;其次从文章语言进行分析,文章经据典,偶杂文言,又有方言和日常用语。再从文章主旨进行分析,主题意蕴丰富,既有对古琴人坚守艺术操守的赞许,和对美好情感的赞美,又有对世俗喧嚣的批判,由此可见雅俗交融。因此,本文是“大俗大雅的佳作”。